河北梆子艺术

河北梆子艺术,在剧目(主要是武戏)、表演(程式动作)、音乐(锣鼓、曲牌)、宾白乃至服饰扮相等方面,都与京剧有许多共同之处,这与二者长期同班合演有密切的关系。

河北梆子艺术,在剧目(主要是武戏)、表演(程式动作)、音乐(锣鼓、曲牌)、宾白乃至服饰扮相等方面,都与京剧有许多共同之处,这与二者长期同班合演有密切的关系。梆簧同班合演,俗谓“两下锅”或日“两掺馅”“风搅雪”,即在同一班、同一台戏中,既演梆子剧目,亦演京剧剧目,甚或在同一出戏中时而唱梆子,时而唱皮簧。班中的演员,也多是“两〓”,既会唱梆子,也会唱京剧。

此种演出方式,在北方始于清光绪十七年,由着名河北梆子演员、戏曲活动家田际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开先例。此举颇受时人欢迎。

由于演出收入大增,致使许多班社群相效尤,甚至彼时城乡教戏的科班(包括喜连成、三乐社等),许多也都变成了梆簧兼授,于是靡然成风。这种梆簧同班合演的状况,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才以河北梆子的衰落而告终。

河北梆子与京剧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同班合演的过程中,在艺术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,因而河北梆子具有了其他梆子声腔剧种所不具备的"京味",这也可以说是河北梆子的又一重要特色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河北梆子的艺术特色你们知道吗?   下一篇:河北梆子表演艺术

返回首页

更多>>相关文章

网站首页|梨园资讯|名家名段|戏曲人物|戏曲伴奏|戏曲曲谱|戏曲台词|戏曲文献|梨园漫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