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吉剧团编演了《搬窑》、《包公赔情》、《燕青卖线》、《雨夜送粮》等剧目,充实了老生、闺门旦、花旦、花脸、武丑等行当。省委总结吉剧创建以来的经验,概括出指导吉剧建设的明确方针:“不离基地,采撷众华,融合提炼,自成一家”。1963年至1965年,侧重现代戏实验。全省几个吉剧团先后移植、编演了《夺印》、《会计姑娘》、《争儿记》、《夜袭山城》、《红石钟声》、《跃马扬鞭》和《江姐》等,受到观众欢迎。为了培养新的吉剧艺术人才,吉林省戏曲学校也增设了吉剧科,同时成立了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,对吉剧艺术的建设进行重点研究。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,吉剧原有的实验剧目重新公演。1978年10月至12月,《包公赔情》、《燕青卖线》、《搬窑》和《桃李梅》中“闺戏”一折,又进北京演出,受到好评。此后,《桃李梅》全剧拍成电影,在全国有较大影响。这期间省和各市、县吉剧团分别编演了一批新剧目。如现代戏《婚礼上的眼泪》、《情法之间》、《春回大地》、《黄连花》和古代戏《包公赶驴》、《三放参姑娘》、《三请樊梨花》等。1993年,吉林省吉剧团新创吉剧《一夜皇妃》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新剧目奖;1996年吉林省吉剧团新创吉剧《关东雪》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;同年获中宣部第五届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吉剧在20几年的剧种建设中,造就出一批艺术骨干。如编剧王肯;导演金玉霞、张奉生;编曲张先程、那炳晨;舞台美术工作者李书春、于恩庭;演员隋晶莹、邬莉、杨俊英、王青霞、姜秀玉、刘中、刘丰、霍福庆、王桂芬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