绍剧概况

“绍剧”,也称“绍兴乱弹”“绍兴大班”,流行于浙江绍兴、宁波、杭州地区和上海一带,因其形成于绍兴,并以绍兴地区各县为流动中心,1953年定名为绍剧。

绍剧”,也称“绍兴乱弹”“绍兴大班”,流行于浙江绍兴、宁波、杭州地区和上海一带,因其形成于绍兴,并以绍兴地区各县为流动中心,1953年定名为绍剧

形成

绍剧是一种古老的剧种,源出于秦腔,受到弋阳腔、赣剧、徽戏等剧种的影响,并收了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余姚腔、新昌调(高)腔以及民间戏曲的特色,逐步发展成为绍兴乱弹,并在剧目、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等方面,有很大发展和提高。清乾隆年间(1723-1735)开始盛行。

剧目

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,从题材上看,以历史戏居多,家庭戏次之。就其风格特点来说,多为情绪愤慨、斗争激烈、感情奔放的一类戏,流传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个。整理后的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、《于谦》、《龙虎斗》、《芦花记》等,得到一致好评。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,如二手戏《游园吊打》、《磨房串戏》,花脸戏《打太庙》、《打半山》,老生正生戏《轩辕镜》、《渔樵会》、《芦花记》,花旦戏《香罗带》、《哭箱诉舅》等。

绍兴著名剧目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拍成电影后,先后发行世界七十几国家和地区。周恩来曾四次观看绍剧演出,同演员合影留念;毛泽东同志观看后,还写下了著名的诗篇。

唱腔及乐器

绍剧的主要腔调有“二凡”“三五七”和“阳路”。“二凡”是吸收了“秦腔”的唱腔成分,同时融合绍兴的民间音乐而成,唱腔高亢激越,以散和紧拉慢唱为特点。“三五七”,原出安徽太平,故也称“太平三五七”,属五声音阶,偶有变徵出现,流畅委婉,长于抒情。由于长期流行于浙东,并用绍兴方言结合中原音韵的绍兴官话演唱,具有当地的乡土特色。“阳路”有又“高阳”“平阳”之分,属吹腔类,善于表达轻快情绪,在绍剧中较少用。绍剧的唱法也有自己特点,花脸用宏亮的“堂喉”(真声),小生和旦用“子喉”(假声),老生则用“乖喉”(真假声结合)。

绍剧的伴奏乐器用之于“二凡”时以板胡(京胡)为主,“斗子”(牛腿琴)为辅;“三五七”与“阳路”往往以梆笛为主,辅以板胡和管。此外还有唢呐、笙等;打击乐用大锣、大鼓、大钹,气势宏伟壮阔,自成一套,具有浙东地方的风格特点,称为“绍班锣鼓”。

绍剧的音乐曲调丰富,音调高亢激越,旋律节奏急速明快,声音清越刚劲,善于表达悲壮、慷慨激昂的情感;加上唱白通俗易懂,表演风格粗犷豪放,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。

表演

绍剧的武功,受明代目连戏的影响不但历来把子、毯子等功造诣很深,且颇多特技,如“打短手”“九窜滩”“手顶”“窜刀”“甩桌”“推手跟斗”“布上七十二吊”“叠罗汉”等,均颇有特色。

名家

绍剧的著名演员有梁幼侬、吴昌顺、陆长胜、筱玲珑、林芳锦、汪筱奎、章宗信(七龄童)、章宗义(六龄童)、筱昌顺等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绍剧风靡全国的剧目   下一篇:绍剧旦角

返回首页

更多>>相关文章

网站首页|梨园资讯|名家名段|戏曲人物|戏曲伴奏|戏曲曲谱|戏曲台词|戏曲文献|梨园漫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