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剧的历史发展进程

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,在商丘市(原朱集)曾先后建立了杨家戏院、大舞台、新华舞台、丹风舞台、大众剧场、光复舞台、双凤舞台等戏剧演出场所,虽然大都比较简陋,但却为豫东调戏班进入城市演出提供了条件,不少豫东调戏班和演员都曾在这些剧场演唱过。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樊粹庭组建狮吼剧团,以陈素真、赵义庭等为首的一大批祥符调、豫东调演员,为支援抗日前线募捐演出。

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,在商丘市(原朱集)曾先后建立了杨家戏院、大舞台、新华舞台、丹风舞台、大众剧场、光复舞台、双凤舞台等戏剧演出场所,虽然大都比较简陋,但却为豫东调戏班进入城市演出提供了条件,不少豫东调戏班和演员都曾在这些剧场演唱过。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樊粹庭组建狮吼剧团,以陈素真、赵义庭等为首的一大批祥符调、豫东调演员,为支援抗日前线募捐演出。

1940年,商丘县有个叫李文彪的人成立了一个大戏班,从开封请来了著名演员吴碧波、李秀玲、侯秀真等,这些演员擅长豫西调与祥符调,与擅长豫东调的演员一起演出,互相取长补短,使豫东调吸收了新的营养,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上增加了表现力,并增补了豫东调原来缺少的音乐形象。从此,豫西调、祥符调和豫东调的结合使原来的豫东调大为丰富,同时也打破了原来“男扮女”的旧模式,女演员陆陆续续地多起来,使艺术表演更加逼真。从这时起,女角色被称为“坤角”。在演出实践中,道情、二夹弦、曲剧、琴书等等一些戏曲唱腔的精华也逐渐被吸收,丰富了豫东调的色彩。“革命样板戏”出现以后,京剧的一些唱腔也开始在豫东调中出现。豫东调与 “他山之石”的有机结合使其有了极大的发展。

今天,我们所看到的豫东调,甚至许多传统古装戏里面的豫东调,已不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、原汁原味的豫东调。它不仅融汇了豫剧其他流派的唱腔,而且在唱腔和伴奏乐器上、甚至演唱方法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,尤其是女演员的唱腔,有的甚至还运用了现代的、新的发声方法。虽然这种改革与融合使豫剧音乐艺术得到了提高和进一步发展,拥有了一大批豫剧爱好者,传播的地区更加广泛,但同时也丢弃了传统豫东调中的一些原始的艺术精髓。如何在促进豫剧发展的同时,保护好其板桥茅屋的真实形态,这也是多年来豫剧界的老前辈、老艺术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豫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  下一篇:台湾豫剧的发展历史

返回首页

更多>>相关文章

网站首页|梨园资讯|名家名段|戏曲人物|戏曲伴奏|戏曲曲谱|戏曲台词|戏曲文献|梨园漫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