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梅戏的表演程式

黄梅戏的表演程式,一般都是受京剧程式的影响形成的,据《中国戏曲志·安徽卷》载:1930年前后,活动在安庆城内的个别黄梅班社,“开始试验用京剧唱、念方法,或用京二胡托腔,同时学习京剧化妆和包头”。

黄梅戏的表演程式,一般都是受京剧程式的影响形成的,据《中国戏曲志·安徽卷》载:

1930年前后,活动在安庆城内的个别黄梅班社,“开始试验用京剧唱、念方法,或用京二胡托腔,同时学习京剧化妆和包头”。由此可见,京剧程式对黄梅戏早期表演程式的影响是较深的。除此之外,早期的黄梅戏演员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、常见的动作仔细揣摩、留心观察后搬上舞台,一经观众认可、同行接受,就推广流传,成为本剧种的表演程式,比如上楼、下楼、开门、关门以及推车、行般、担水、纺纱与京剧那雍容雅致的大家风范相比,黄梅的表演程式其幼稚、憨拙之态,使人顿生怜爱之情。

但是,早期黄梅戏只是偏于一隅的地方小戏,其表演团体一般都是农村季性的半职业班社,演员多为农民和城乡手工业者,学戏方法一般都是靠师傅口传身教,表现内容都是如《打猪草》、《夫妻观灯》等乡土生活小戏。这样的条件,决定了黄梅戏不可能像京剧那样表演,剧种独特的生活化、乡土化气息,决定了黄梅只能走非程式化表演的道路。

所谓“非程式化”表演,不是无程式,而是灵活地运用程式,根据表演内容选择表演程式的规范和制约。

黄梅戏的非程式化表演,其另一个明显的表征之一,就是模糊的行当划分。黄梅戏由于“先天不足”,其行当的划分早期就是简单的“二小戏”、“三小戏”,甚至还有独脚戏,演员讲究以“一行为主,行行都行。”这样的行当表演黄梅戏现当代表演中,更被演绎、光大到登峰造极的地步。模糊化的行当划分,使黄梅戏演员的表演潜质得以大大开发,亦使得黄梅戏表演较其他古老戏曲更适合时代,更适应青年观众的口味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黄梅戏曲体的特点   下一篇:黄梅戏主调

返回首页

更多>>相关文章

网站首页|梨园资讯|名家名段|戏曲人物|戏曲伴奏|戏曲曲谱|戏曲台词|戏曲文献|梨园漫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