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着摆在面前的一摞厚厚的《中国戏曲毯子功教程》书稿,欣悦兴奋之情难抑。建荣学长、佩孚仁弟二位多年来为介绍戏曲技艺功法,伏案挥笔著书立说辛勤劳作形象,登时浮现在我的眼前。他们在做着一桩利于当代、功于后世的大好事,唤起了我对他们的无限敬意。他们为戏曲表演剧艺的传承、播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,功不可没,剧史名标。
中国武功,源远流长,历史悠久。在戏曲形成之前很早很早的年代就已经有了。古代的角抵戏《总会仙倡》、《鱼龙曼延》、《东海黄公》中都展现了中国武功的表演,发展到”百戏”、”散乐”就更加丰富了。清人焦循在《剧说》中对齐梁以来”散乐”中包括的”掷倒伎”作了如下按语:”今之演剧者,以头委地,用手代足,凭虚而行,或纵或跳,旋起旋侧,其捷如猿,其疾如鸟,令见者目炫心惊,盖即古人掷倒伎也。”这里说的就是”拿大鼎”、”翻斗”。这说明戏曲表演中的倒立(大鼎)翻腾(斗),在”散乐”时代就已经兴起了。当然尚处于歌舞范畴之内,这算不得是戏曲。按照先贤王静安(国维)老前辈的界定:”戏曲者,谓以歌舞演故事也”,到了宋元时代纯粹的真戏曲才形成。至此,溶入戏曲中的武功技艺,也就随之成为以歌舞演绎人生,表述故事,铸造人物的手段之一了。
至明代,武功在戏曲表演中已然占有了相当地位,明人张岱在《陶庵梦忆》中,对徽州旌阳戏子的记述有云:”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,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。,,戏子献技台上,如度索舞、翻桌翻梯、斗蜻蜒、蹬坛蹬臼、跳索跳圈、窜火窜剑之类。”这说的是舞台上搬演”目连戏”的情景,说明了各种武功技艺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与展示。
从明清以来,传奇、杂剧及乱弹诸腔的演出来看,武戏技艺就益发繁富多彩、妙趣纷呈了。武戏演员成为戏班中的主要成员。清人李斗在《扬州画舫录》中就说:”凡花部脚色,以旦丑、跳虫为重”,”跳虫又丑中最贵者也,以头委地,翘首跳道及锤锏之属。00跳虫”实即”武丑”也。在京剧中,武戏形成了一大支脉,占据半壁江山,武戏演员成为戏班中的主要家门行当。近人徐珂编撰的《清稗类钞》中记述”武剧”云:”武生之腰胫,必自幼练成,及长,仍日有定程,时时演习,乃能转折合度。或凌空如落飞燕,或平地如翻车轮,或为倒悬之行,或作旋风之舞。以王梦生所见于京师者言之,其人上下绳柱如猿猱,翻转身躯如败叶,一胸能胜五人之架叠,一跃可及数丈之高楼,此种柔术,殊不多觏。”由此可见京剧武功之盛。”文武昆乱不挡”成为品评一个演员技艺是否全面、功力是否高深的准则。即使是一个只唱文戏的演员,也还要练练抢背、吊毛、扑虎等技艺的。包括形体功(腰腿功等)、毯子功、把子功在内的武功,成为京剧演员必修的基本功。
戏曲表演的最高审美原则是”形神俱妙,以形传神”。”形”是”神”的载体,”形之不存,神将焉附”?“造形”是戏曲表演创造的首要步骤。各种功法乃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元素,学会练熟这些功法,达到得心应手、呼之即出的程度,才能铸造出活生生、感动人的脚色形象。比如饰演神通广大的孙行者、武艺出众的黄天霸,而演员到了台上,动转挪移,笨手笨脚,翻腾起来,落地如磐,拖泥带水,那还谈何英雄气概呢?形体轻巧灵活,”其捷如猿,其疾如鸟”才能达标合格,挥洒自如。然而,自古以来这一系列功法的教习,全凭的是口传心授、耳提面命,代代相袭而留传下来的,却没有一部正规、系统、论述准确的教科书。恕我孤陋寡闻,新中国之前从来未见过这类书籍的行世。
新中国建立以来,虽也出版过一些记录京剧基本功的专著或教材,而像《中国戏曲毯子功教程》这样较为全面、系统的,这还是第一部。全书十章中,包括了基础斗、短斗、长斗、软毯子功、走跤、小排头、弹板斗和专业术语、抄法、教学与练功十大项,可谓面面俱到、洋洋大观。插图也画得非常精彩得神,值得一提。
建荣、佩孚二位都是形体功、武功教师出身。建荣的教龄已积50余年,佩孚从教也有40年了。他们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又师承有自,曾受到过戏曲界多位负有声望的武功名师的指授,在多年的传、帮、带中执教、研索,梳理成文,或为专业工具书撰写条目,或集成专著出版。这部教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都很强,不仅适用于戏曲界,在影视界、舞蹈界、体育界、杂技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为此谨向各界读者推荐这部好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