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京剧发展的历程来看,在文化意识和美学精神方面,可分为三个阶段。一是古代意识时期。从京剧形成到清末,即“前三杰”至“后三杰”活动期,京剧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受到古典美学精神的影响,以古代审美意识关照生活,以古典美学方式表现生活。二是现代意识时期。这一时期是从辛亥革命至改革开放。以梅兰芳为代表的“四大名旦”,周信芳和“四大须生”及同代艺术家和他们的弟子传人,主要将辛亥革命和“五四”前后科学与民主的现代精神,引入京剧之中,以现代审美意识关照生活,以现代美学精神及新艺术手法表现生活。梅兰芳的“移步不换形”,借鉴电影、话剧、芭蕾等外来艺术语汇;周信芳的表演外化人物心理,反映时代呼声,这些都丰富了京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。三是当代意识时期。从改革开放至第四届京剧节这一时期,科学技术的发展,全球化时代的来临,人们的意识逐渐具有当代性,当代精神逐渐增强。京剧以创作上演了《徐九经升官记》、《曹操与杨修》、《膏药章》、《西施归越》、《于成龙》、《梅兰芳》等,标志着当代意识进入京剧领域,重新审视历史和关注现实,以当代审美意识反映生活,张扬当代美学精神,借鉴电视、网络等新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形式,舞台节奏加快,“一桌二椅”传统舞台面貌被打破,不再“移步不换形”,而是既“移步”又“换形”,且“移步”节奏加快,步幅加大。
梅兰芳、周信芳现代意识与美学精神的历史价值。
梅兰芳、周信芳及众多同代京剧艺术家,在现代意识笼罩下进行的京剧改革创新,成绩斐然,创造了中国京剧几十年之辉煌,也创造了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奇迹。梅兰芳、周信芳现代意识和现代美学精神的基点是:对观众的了解、研究、尊重,进而把握时代的脉搏及审美思潮,再去把握艺术革新的“度”。梅兰芳、周信芳二人为代表的京剧艺术家群体的历史功绩显而易见,怎样形容都不过份。但如何“一分为二”地进行当代评价,需费一番功夫。总体来说,不要“神化”,不要认为他们说的什么都对,怎样做都好。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讲的话,要“一分为二”,不要盲从。他们演的戏,也不都是经典,不必一丝不动地去模仿。目前,对他们“神化”的倾向比较明显,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,有所分析地去粗取精,以利于传承和发展。
梅兰芳、周信芳现代意识及美学精神的当代意义。
对京剧内部环境而言,继承和发扬梅兰芳、周信芳敢于革新、善于革新的艺术精神,应重新审视京剧的现状。当前京剧缺什么?其一,缺思想深度,缺忧患意识,缺“盛世危言”。其二,缺反思力度,缺批判精神,缺“血气方刚”。其三,缺艺术观察力,缺艺术想象力,缺艺术表现力。其四,缺艺术合作力,缺艺术鉴赏力,缺合作默契的创作集体。
梅兰芳、周信芳的现代意识美学精神对于我们从“不自觉”到“自觉” 地进行京剧创新,强化当代意识和新美学精神,理性化地对京剧进行传承及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。我们要学习梅兰芳、周信芳对时代的关注和对观众的尊重,倡导艺术之“真”,即真情,为人民鼓与呼。在艺术表演上要发扬梅兰芳、周信芳所倡导与实践的京剧艺术美善之质、中和之美、苍凉之美、悲壮之美等美学内涵,结合当今审美变异,观众新的审美趣味,传承其美学内涵。要提高鉴别“精粗美丑的能力”(梅兰芳语),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,艺术化地表现之。
在梅兰芳、周信芳现代意识和美学精神指导下的几点建议:
相比较而言,京剧新编历史剧的创作,成绩突出。因此,应组织现代戏攻关,可在近期搞一次京剧现代戏汇演,以便展示和研讨近十多年京剧现代戏创作之得失。
要检讨传统戏,组织典型传统戏示范演出,组建“经典京剧传习所”之类的机构,以利经典剧目的示范传承,并防止在传承中变形。加强文化部京剧指导委员会的工作,使之真正成为当今“京剧战略指挥部”, 应加强中国京剧基金会的工作,增加京剧基金数量,有计划地资助一批有意义的创作研究活动。
21世纪初,京剧所处的文化环境,在某些方面与20世纪初有相似之处,即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化之中,这正是文化进行大整合之后的发展时期。文化界京剧界要上下齐心,群策群力,形成合力,京剧就有望在新的世纪,像上一个世纪之初一样,激发新的机能,焕发新的活力,造就新的辉煌。